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互通的海洋,联结了世界七大洲,也让各地的人们命运相通。
从八千年前的萧山跨湖桥独木舟,到六百年前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再到如今的海洋大国、航海大国、造船大国,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灿烂的航海传统与文化,海洋一直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资料图)
在我国第19个航海日到来之际,7月11日上午,2023年中国航海日论坛暨全国航海日活动周启动仪式将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今年航海日活动主题是“扬帆新丝路,奋楫新格局”,届时还将发布2023年中国航海日公告、船舶挂满旗并统一鸣笛1分钟和7月10日至15日在沧州举办的中国航海日主论坛及专题论坛。与此同时,各地航海博物馆、展览馆和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也将向社会公众开放。
6月30日,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水运局局长李天碧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航运作为重要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我国外贸95%的进出口运输量,是粮食、能源、资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保障。“我们将通过加快推进航运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复苏。”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
我国港口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浩浩海洋、滚滚波浪,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毗邻渤海、环绕京津的河北省,拥有着487公里的大陆自然海岸线,放眼望去,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从北向南依次排开,“三港四区”犹如四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渤海湾上。
河北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人民网记者 乔雪峰摄
数据显示,2022年,河北省沿海港口泊位通过能力达到11.6亿吨,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三位;完成货物吞吐量12.77亿吨,居全国沿海省份第四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8万标箱,创历史新高。其中,全省三大港口均跻身2亿吨大港行列,唐山港吞吐量更是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沿海大省。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津冀沿海港口发展迅速,尤其是河北提出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发展战略以来,河北港口更是迎来新一轮发展建设的热潮。
今年4月份,河北发布了《河北省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强省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4亿吨、800万标箱,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港群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河北大力发展沿海经济,把沿海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也正是我国港口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国港口运行保持良好态势,1-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了67.5亿吨,同比增长7.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2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8%。”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交通运输部指导地方推动我国10个沿海省份、7个长江沿线省份,组建了省级层面的港口集团,初步实现了港口资源利用集约化、运营一体化、竞争有序化、服务高效化。“去年10月,河北港口集团重组成立,将秦皇岛、唐山、黄骅的港口业务重组整合,有力促进河北港口深度融合发展。”
付绪银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目标,继续指导推动区域港口群协同发展、省级港口集团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组织实施好港口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作用。
科技创新赋能
开启智慧航运发展新模式
站在唐山曹妃甸港区的矿石码头向海里远眺,一艘艘货轮停泊在锚地里等待着进港装卸货指令。码头边,数十米高的大型装船机挥舞着“手臂”,对停靠在码头的40万吨级的巨轮进行着装船作业。
2022年9月22日,船长362米、吃水23.1米、载运39.02万吨铁矿石的“远津海”轮安全靠泊曹妃甸矿石码头,标志着渤海湾40万吨船深水航路“新通道”全面贯通。
据河北海事局通航处副处长齐正胶介绍,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拥有2个可靠泊40万吨散货泊位,是国家首批、渤海沿岸唯一可靠泊40万吨散货船的港口。
进入新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拍岸而来,以智慧化、自动化赋能港口作业模式创新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航运行业共识。
作为曹妃甸港区的一张靓丽名片,曹港矿石码头在智慧港口建设领域先试先行,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自主研发出“基于扫描成像技术的桥式抓斗卸船机自动控制系统”,成为国内首个由港口职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卸船机自动化项目,该项目实现了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工干预,不光节约成本,还可提高卸船作业总效率16.6%。
“唐山海事局发动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开启智慧海事监管服务新模式。”唐山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挥海事专业优势,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自主研发多项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将数据整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应用于海上船舶交通管理和船舶服务,智慧通航、智能监管逐步展现,辖区通航环境更加优化,港口运营效率成倍提升。
唐山海事局还自主研发了海事AI(人工智能)语音助理——“小海”,它集成了实时气象感知、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设备运行状态感知、信息模块感知、应急处置预案、语音播发等功能,将复杂的多次人工操作以直接呼叫“小海小海”来实现。
自系统上线以来,船舶进出港计划审核发布时间由17分钟缩短到1分钟,临时交通管制信息处理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2分钟,恶劣气象预警发布时间由26分钟缩短到3分钟,极大提升了船舶组织效率、提醒效率和安全监管质量。
今年来,我国智慧港航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李天碧表示,近年来,我国水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明显加快,服务的质效也在持续提升。
据李天碧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6座、在建10余座,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积极推进智慧航道建设,充分运用5G、北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的干支联通,加强航道运行监测,推动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推进水上服务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区块链的海运进口集装箱、大宗散货电子放货平台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
推进绿色港口发展
不断增强水运发展新动能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首钢码头1号装车楼,记者看到一列火车正在进行装车作业,各道工序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这是2021年11月完成交工验收的唐山港京唐港区矿石铁路疏港配套装车系统项目,与25万吨级专业矿石码头堆场相连,通过新建2条管带机廊道,将大宗散货原辅料输送至新建的装车楼。项目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矿石定量装车系统,并适配C61、C63、C64、C70、C80等多种铁路货车车型,能够同时满足2列电力机车牵引万吨列定速定量装车作业,每年可实现矿石铁路装车能力2000万吨。
京唐港首钢码头装车楼作业现场。人民网记者 乔雪峰摄
“系统首次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系统,永磁直驱控制系统与传统控制系统相比,不仅节能环保,效率也提高了15%左右。”京唐港首钢码头有限公司装车部部长李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系统运行时,列车直接由电力机车牵引,在装车作业区下方设置一套可移动接触网,解决装车落料作业与接触网的交叉问题。装车完毕后,接触网自动恢复原位,实现电力机车直接到发,提高了作业效率。
据李健介绍,该系统实现了矿石疏港“后场取料—管带输送—火车装车”全流程专业化、自动化、绿色化运输,是唐山港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提升绿色港口建设品质的又一重大成果,为唐山市加快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项目完全达产后每年预计可减少汽车疏港约60万辆,年碳排放量可降低约10万吨。”
在唐山港京唐港区36号至40号煤炭泊位堆场,有一座长度1130米、跨度130米、高度55米,建筑面积14.74万平方米的仓储煤炭专用的巨型气膜仓。据了解,该气膜仓是是截至目前全国单体面积最大、首个应用于沿海港口堆场的气膜结构条形仓。
长期以来,煤炭露天堆场扬尘是港口环保治理的关键难点。采用气承式膜结构建设条形仓,有效破解了堆场面积过大、堆料种类多样、存取料工艺特殊、特殊地域环境及沿海地质条件差等难题。
与传统钢结构条形仓相比,气承式膜结构条形仓具备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施工风险低、环保效果好等显著优势。
“气膜结构条形仓可对内部堆场形成封闭空间,最大程度抑制货物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而且膜材本身具有高透光率和漫反射特性,有效节约建筑内部照明能耗。”京唐港项目建设办公室工程建设部部长李宏民告诉记者,此次建设气膜仓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气压、气体检测、温度监测、火灾报警等环节的智能控制。
近年来,我国港口加快绿色转型。李天碧表示,交通运输部不断完善绿色港口的标准体系,去年以来先后发布了《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港口工程绿色设计导则》等标准,通过标准引领,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港口大宗散货绿色集疏运,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集港都是通过铁路或者水路完成,今年1-5月煤炭、矿石通过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的疏港比例进一步提升到92.7%和79.1%。
此外,还建立了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到去年底基本做到了船舶污染物的来源可寻、去向可溯,构建了多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格局,基本转入常态化运行。
在积极推进船舶绿色发展方面,李天碧指出,我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用能体系,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重点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长江经济带1.2万艘船舶完成了受电设施改造,今年1-5月,长江经济带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岸电使用将近4000万吨,同比增长54%。同时,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国有450艘LNG动力船舶,大约有150艘电池动力船舶。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推进水运清洁低碳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船舶发展,大力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不断增强水运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