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林写给姑母的信。
(资料图片)
李小兵和爸爸李中林。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的李中林有着神一般的预见力,他在1946年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也许三二年,世道在你们的头上要变。”他迎接了新中国的到来,却没能等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时刻。
李中林留有一子,名叫李小兵,现住太原。5月25日,他给记者讲述了父亲家书背后的故事。
少年离家投身革命
1936年,李中林高小毕业,在汾州府八县统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西省公立河汾中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个月后,通过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年仅13岁的李中林毅然报名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残酷的战斗磨不灭李中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抗战胜利后,李中林急切地与住在汾阳边山地区、也是敌我拉锯战边缘的姑母取得了联系,在离家近八年半后,第一次给家人写信:
姑母:
你想不到你的离家三千〇(零)七十天的麟儿写信给你吧!说起来,这是多么叫你长久伤心后才快活的一封信哩!我寄这信的时候,也是热泪夺眶而出,欢笑从我跳动的手上落在了跳动的笔上,年青(轻)的心情不知如何是好。你还记得吗?日本强盗侵(攻)陷太原的那天,祖母把我送到门边,哭红了昏花的老眼,拉住我的肩膀难过地说:“太平了回来……回来!”
我呵(呀)参加到抗日的队伍中去,一别八年半,音讯全无,假如她老人家还健在的话,已享有八十七岁的高龄了(从祖母的属相上推断),这是我私心祷念的。
……
姑母,你什么时候都不会忘掉这出走他乡、浴血苦战的不屈不挠的孩子。至于我,终生以全人类幸福、被压迫的人们解放伟大的事业为职业的阶级战士,我也并不(会)忘记养育扶持过(我)的亲人,为我受穷受罪、在风雪里劳碌的祖母,因为坐监得病身死的妈妈,还有家中死去的、活着的大大小小的亲人。
……
孩子们的命是好的,过些年,也许三二年,世道在你们的头上要变。再忍受一些时候吧。正是为了这,我在外面干的愈起劲,终有一天,把我的家世翻过来。亲人们,你们信我的话吧,我出来在外面干了八年,学了八年,就体会到了这句话,这不是谎话,确确实实的真话,信它吧!我要说的还好多……叫我告诉你们我的情形吧,今年廿三岁,一个成年的男人了,身体足有七十公斤重,长的满结实。大前年叫鬼子把左腿打了四个窟窿,住了半年医院,又开了三次刀,伤就好了,现在走路一天还能走百八十里。从离开家,我在晋中走了半年多,又走遍了晋西北,走到了陕甘宁、绥远……就这样走了八年,打了八年,现在住在绥东的丰镇,有吃有穿,有工作做……姑母,离家八年多,我还这样愉快地活着干着,你们一定很高兴吧。因为你们高兴,我的心里更快活。我没有别的送回家中,只捎一张相片回去。
……
钟麟遥远的祈念
1946.4.11日寄自平镇寺城窊
李小兵说:“信中父亲提到87岁的祖母不知是否还健在,其实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的祖母依然健在,依然在苦盼孙儿的归来。然而,年迈的祖母最终还是没能见着参加革命的孙儿,于两年后去世。在她病势垂危的时候,还一声声地呼喊着她的这个孤苦伶仃的孙儿。这时,距离父亲家乡汾阳城解放只剩下3个月。”
主动请缨赴朝参战
1948年10月,李中林养伤期间,回到了阔别11年的故乡。在李中林的带动下,80余名家乡青年参加了革命,随他投入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其中就有李中林的堂弟李枫林、李兆林,堂妹李玉玲,妻弟霍文荣等4位亲人。
堂弟李枫林入伍出发前,李中林将沾染过自己鲜血的一床被子送给他,告诉他:“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就要像我这样勇敢、坚强、乐观地去战斗,甚至要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李枫林后来回忆:“堂兄是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和引领者,在他给我的多次来信中,总能深入浅出地讲许多革命道理,讲他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故事,向我推荐有关理论书籍和他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并希望我能将这些东西传播到亲友和同学中,鼓励更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
1953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已进行了两年多,这时,李中林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在上任途中,他听到原所在部队第3军与第1军整编入朝作战的消息。李中林不顾自己多次负伤的身体,将1岁多的儿子送回家乡,毅然返回部队,坚决要求赴朝作战。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要求,并任命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53年6月26日,李中林在参加7师19团在196.0高地坑道指挥所召开的工作会议时,遭遇敌机轰炸,包括李中林在内的114人全部壮烈牺牲。一个月后的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李中林期盼多年的胜利终于来临,自己却在迎来和平曙光的前夕,长眠在异国他乡。
残留家书解读父亲
李小兵说:“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记忆,因为在他赴朝前我才牙牙学语。我对父亲的了解是懂事后通过听亲友的讲述,读父亲残留的家书、笔记与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来的。父亲读过的书籍,留下的信件、笔记和作品等是战后部队交给我们的,足足有100多本,有的是从炸塌的坑道中挖掘出来的,毁损严重,但经过战斗的洗礼,更显得弥足珍贵。除许多哲学著作和中外名著外,仅笔记就有20余本,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只剩下两三本笔记和3封书信。每次捧起父亲的遗书,我总是热血沸腾,泪染衣襟。我从中读到了父亲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热爱和对党、对人民无限的忠诚,读到了父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读到了父亲对亲人的无比眷恋和对帝国主义的无比痛恨。他有坚强的革命斗志,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和诺言。”
在一张全家福背后,留有李中林写的照片说明:“1、1951.3.30日上午十一时半,这个孩子出世了。满月后,叫他‘小兵’。他出生在甘肃张掖县龙王庙村。那时我们在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政治部工作,他母亲在军部医院中生下了他。2、51.5.18日,给他照了第一次像(相),照的很好看,略比他胖一点。”
李小兵说:“父亲在这张照片后面留下了初为人父的喜悦和他对我的爱。而正是这种深沉的爱,激励着我去寻找父亲。”
2018年4月4日,李小兵来到朝鲜,由于不能到达埋葬父亲的老秃山152墓地,他站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与老秃山烈士陵园在同一纬度,直线距离仅50公里)的纪念碑前含泪对父亲说:“我来了,爸爸,65年来第一次近距离为您祭奠,您在天国还好吗?我来了,爸爸,来看您了。带着家乡的泥土,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带着九旬老母亲的期盼,带着您未曾谋面的亲人,来看您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文 李小兵/供图